一、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嘉汇优配
痛经在中医称为"经行腹痛",主要病机为"不通则痛"和"不荣则痛"。其发病与情志失调、感受寒邪、气血虚弱等因素密切相关,病位主要在冲任、胞宫,与肝、脾、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。
主要辨证分型包括:
气滞血瘀证: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,经血色暗有块,块下痛减,舌紫暗或有瘀点,脉弦涩。治宜理气活血,化瘀止痛。 寒凝血瘀证:经期小腹冷痛,得热痛减,经量少色暗,畏寒肢冷,舌暗苔白,脉沉紧。治宜温经散寒,化瘀止痛。 气血虚弱证: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,喜按,月经量少色淡,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,脉细弱。治宜益气养血,调经止痛。 肝肾亏虚证:经后小腹隐痛,腰膝酸软,头晕耳鸣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治宜滋补肝肾,调经止痛。二、典型病例分析与治疗方案
病例:患者女性,25岁,未婚,痛经3年余。每于经前1天开始小腹胀痛,持续至经期第2天,疼痛剧烈时需服止痛药,经血色暗有血块,块下痛减,伴乳房胀痛,舌暗红边有瘀点,脉弦涩。
展开剩余56%中医辨证:气滞血瘀证嘉汇优配。
治疗方案:
中药内服: 基础方: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:当归12g,川芎10g,赤芍12g,桃仁10g,红花6g,延胡索12g,香附10g,乌药10g,枳壳10g,甘草6g 用法:经前5天开始服用,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7天 针灸治疗: 取穴:三阴交、关元、气海、血海、太冲 手法:平补平泻,留针30分钟 生活调护: 经期避免受寒 保持心情舒畅 适量运动疗效: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,患者痛经明显减轻,已不需服用止痛药,经血通畅,血块减少。
三、讨论与总结
中医治疗痛经强调辨证论治,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治法。本例患者属气滞血瘀型,通过理气活血、化瘀止痛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。现代研究表明,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改善子宫微循环,调节前列腺素水平,从而缓解痛经。
对于痛经的治疗,建议:
经前预防性用药效果更佳 结合针灸可增强疗效 注意生活调护,避免诱因 病程较长者需坚持治疗3-6个月经周期痛经的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确切、副作用小的优势嘉汇优配,通过整体调理不仅能缓解疼痛,还能改善月经不调等相关症状,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。
发布于:北京市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